從冰冷的東減河中把落水者拖上來,渾身濕透的李可佳在岸邊停留了一會兒。時值“四九”寒天,直到中午天還陰著,風吹到皮膚上是硬的,同事抱著他的外衣湊過來,讓他快點穿上。李可佳則只顧盯著自己剛剛救起的青年,經(jīng)過簡單的急救,小伙子吐出一大口水,意識清醒,還攢著力氣小聲道了句“謝謝”。
圍觀群眾早就把110、120都打了一遍,救護車正在趕來的路上。李可佳放心了,他不聲不響地走出人群,和同事一起離開了現(xiàn)場。
一直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下來,身上的寒意才漸漸蘇醒;丶蚁戳藗熱水澡、換了一身衣服,李可佳就暖和過來了,沒感冒也沒發(fā)燒,還收獲了媳婦的“點贊”。
第二天早上,他若無其事地到單位上班,像電影里的超級英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李可佳救人現(xiàn)場視頻截圖。受訪者供圖
“李博士,這件事瞞不住了!”
唯一不同于電影的是,生活中的英雄沒有掩飾真實身份的披風和面具——通過在場群眾錄下的視頻,人們很快鎖定了這位溫暖了冬日的施救者:天津市民李可佳,36歲,博士學歷,職業(yè)為通信工程師。
同事們興沖沖地向李可佳展示各大媒體關于他的報道,其中被廣泛轉發(fā)的那篇,題目就叫“李博士,這件事瞞不住了!”
“博士中的勇士,勇士中的博士。”
“這位博士文武雙全!”
“李博士,看你往哪兒跑,今天這朵小紅花,你不戴也得戴!”
……
面對八方網(wǎng)友的盛情點贊,主人公李博士有些不好意思,“我覺得這是件平凡的小事,沒想到會受到這么‘重磅’的報道。”這位理工科“學霸”用“寫作文”來比喻內心的感受,“我自己想著寫完交卷就完了,結果老師居然把它當成范文,還給全班同學念,就有點不敢當了!
可以想象,如果真讓李可佳寫一篇描寫李博士見義勇為全過程的作文,他恐怕連“湊夠800字”的基本要求都很難達到,因為在他看來,那就是一件幾句話便能說清的“小事”。
救人是“應激反應”
1月19日,李可佳照例和同事沙玉林、趙留俊一起,利用午休時間,繞著單位快步走。返程經(jīng)過東減河時,他們遇上了文章開頭那位不慎落水的年輕人。
眼見小伙子仰面浮在河中央,李可佳一邊吆喝著讓周圍的人趕緊打電話求助,一邊從岸上抄起一根長木棍,想用它把人拉上來?墒锹渌唠x河岸太遠,快有一人高的木棍也夠不到他。
“他開始用微弱的聲音向我求救,還嗆了一口水。”這下李可佳徹底急了,他覺得一秒也不能再等,脫掉外套就下了水,徑直游向河中央,“把人帶回岸上來”。
后來發(fā)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可佳的“口述作文”就是這么簡單。
記者又提了幾個問題,想請他再添加一些“心理活動”和“細節(jié)刻畫”,他卻總能在三言兩語間給出一個高度概括的答案,語言風格兼具“理工男”的嚴謹與“哏都人”的幽默,唯獨不擅長、更不愿意渲染和煽情。
問他東減河那么深,河底有泥、河面有冰,落水者又是個小伙子,體重不算輕……這么多的風險因素疊加,怎么就能義無反顧地縱身跳水救人?李可佳答了四個字:“應激反應!彼X得在那樣的緊要關頭,人的行動是走在大腦前頭的,伸出援手就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完全是種本能”。
問他下水前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安危,李可佳笑了,“還沒顧上想那些,我衣服都脫完了!
問他是如何咬緊牙關,忍著徹骨的寒意游完這一趟的?李可佳說他當時一邊拼命劃水一邊一點點把小伙子往岸上拖,全神貫注只想救人,對于水溫和體溫,“好像都沒什么感覺”。
問他數(shù)九寒天渾身濕透,怕不怕感冒發(fā)燒鬧肺炎,李可佳說,和一條年輕的生命相比,他覺得這些風險“應該可控”。
答完這些問題,李可佳猶豫了一下,開口糾正了記者的一處表述!拔耶敃r那不能叫‘縱身跳入水中’吧!彼X得這個凸顯英雄氣概的動作短語有些“過譽”,也不符合實際情況——近岸處的河水淺,一腳踩下去全是淤泥,根本沒辦法以這樣瀟灑的姿勢入水,他當時是“出溜”下河的,“真要縱身跳下去,還不得濺一身泥?”(記者劉惟真 雷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