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私密推油呻吟在线播放_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专区_国产精品系列无码_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4

平海古城龍泉寺的千年回響

  在嶺南的層巒疊嶂間,有一座被歷史煙云半掩的古剎——平海古城龍泉寺。它既是明清時期歸善縣平海所城最大的寺院,又是近代革命烽火中的軍事指揮中樞;既是文人墨客筆下“嵐光水韻”的禪意空間,又是禪宗向往的神圣領(lǐng)地。這座依龍山而建的古寺,以獨特的建筑形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傳奇的革命經(jīng)歷,成為解讀嶺南文化多元性的一把鑰匙。讓我們拂去時光的塵埃,感受龍泉寺如何在晨鐘暮鼓與槍林彈雨的交響中,書寫出一部蕩氣回腸的史詩。

龍泉寺外景。汪潔 攝

  龍脈之上的建筑瑰寶

  平海古城東北郊的龍山,自古便是風(fēng)水絕佳之處——山上樹木高聳,植被多樣,松林四季常青,奇巖怪石遍布,更有兩股山泉自半山奔涌而出,如雙龍吐水,形成“官腰帶”般的溪流蜿蜒環(huán)繞古城。清乾隆《歸善縣志》載有平海所城十景,“龍山聳翠”“岳澗清流”“龍泉聽梵”列為其三,道出了這里山、水、梵交融的空間特質(zhì)。

  龍泉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其建筑形制堪稱嶺南佛寺的活化石。寺廟占地2600平方米,原為三進院落布局,坐東北朝西南,依山勢而建,形成層層遞進的壯觀景象,F(xiàn)存的后殿,采用磚瓦單層結(jié)構(gòu),硬山屋頂,臺梁式與穿斗式混合花崗巖條石架構(gòu)。尤為珍貴的是覆盆式柱礎(chǔ)——這種盛行于唐宋的構(gòu)件在明代已屬罕見,記錄著中原建筑技藝南傳的歷史軌跡。站在殿內(nèi)仰望,但見石木梁枋交錯如棋盤,不用一釘而百年穩(wěn)固,正是《營造法式》中的生動體現(xiàn)。

龍泉寺內(nèi)景。汪潔 攝

  寺廟的裝飾藝術(shù)更是一部無聲的史詩。殘存的清代壁畫上,飛天衣袂飄飄,線條如吳帶當(dāng)風(fēng);山水樹木的筆觸則蒼勁如篆,將“咫尺萬里”的文人畫意境融入宗教空間。后山摩崖石刻上“龍泉”二字,每個筆畫都端莊而豪放,單字高達3.5米,寬2.3米,兩字疊加近8米,為清同治八年(1869)平海巡政廳羅澤高所題,堪稱惠州石刻之冠。這種將自然景觀人文化的手法,正是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的物質(zhì)載體。

“龍泉”摩崖石刻。汪潔 攝

  可惜1973年因擴建校園,山門與中殿被拆,如今我們只能從文獻記載和老人的回憶中復(fù)原當(dāng)年的盛景:山門為三間四柱式,門額懸“龍泉古寺”匾,兩側(cè)立石獅一對;中殿面闊三間,殿前有月臺,臺前設(shè)雙龍戲珠丹陛石。那層層遞進的空間序列,是一部可以漫步的《華嚴(yán)經(jīng)》。

  “刀槍不入”的空白禪師

  在龍泉寺歷任住持中,空白禪師(1596-1674)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1999年發(fā)現(xiàn)于惠州市惠城區(qū)江南街道七聯(lián)村津頭湖村民小組劍潭山的禪師塔,為我們揭開了這位高僧的神秘面紗。塔銘記載這位增城陳氏子“弱冠悟浮生泡幻”而出家,其生平猶如一部武俠小說:清順治八年(1651),海盜以利刃刺其腹竟不能傷,這種“金剛不壞”的神通,為龍泉寺平添幾分神秘色彩。

  細讀塔銘,空白禪師的修行軌跡逐漸清晰: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惠州六度庵剃度,法名性徹,字覺照;明天啟六年至崇禎九年(1626-1636)隱居或住持龍泉寺,后創(chuàng)建惠城三摩庵。這種行腳參學(xué)的經(jīng)歷,是典型禪宗“云水生涯”的體現(xiàn)。塔銘中“以勤勞銼幻質(zhì),以禪誦磨歲月”的記載,反映出禪師注重實修的風(fēng)格;而“戒定持身、刀毒不侵”的神異,則暗示其可能修持密法或武術(shù)。

  空白禪師所處的時代背景值得深究。明末清初的嶺南,既是抗清前線,又是倭寇、海盜頻仍之地。在這種環(huán)境下,寺院往往兼具修行與自衛(wèi)雙重功能。清乾隆《歸善縣志》記載的“海賊以刃刺其腹不能傷”事件,很可能與當(dāng)時的抗清活動有關(guān)。禪師既能“兇徒不能傷”,又使“權(quán)貴服膺”,這種剛?cè)岵奶幨乐腔,正是亂世中佛教生存發(fā)展的縮影。

  禪師的修行生活也極具詩意。塔銘描述他“松風(fēng)澗月,寂示無生”,令人想起民國軍旅詩人曾文若筆下“無限嵐光與水光”的龍泉晚照。這種將武學(xué)修為與禪意美學(xué)融為一體的特質(zhì),使龍泉寺成為不同于普通叢林的特殊存在——它既是修行道場,又是精神堡壘;既有晨鐘暮鼓的寧靜,又有金戈鐵馬的激昂。禪師晚年開創(chuàng)的三摩庵,繼承并發(fā)揚了這種“禪武合一”的傳統(tǒng),成為嶺南佛教的重要道場。

  軍旅詩人曾文若詩筆如劍

  20世紀(jì)40年代某個除夕,龍泉寺的暮鼓聲中,一位名叫曾文若的軍人寫下了動人的詩篇。這位紫金籍抗日志士,以“蓬山居士”自號,其《除夕日在平海龍泉寺借以消遣愁懷有感而賦》二首,可謂東江抗戰(zhàn)文學(xué)的佳作。

  第一首“流落江湖客路長”充滿亂世飄零之感。首聯(lián)“流落江湖客路長,心隨云水共蒼!保枚鸥Α帮h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意境,道出抗戰(zhàn)軍人的漂泊心境。頷聯(lián)“腦縈舊恨添新恨,身在他鄉(xiāng)憶故鄉(xiāng)”,“舊恨”指日寇侵華,“新恨”言內(nèi)戰(zhàn)危機,雙重悲憤躍然紙上。頸聯(lián)“青犢未平傷道梗,白駒易逝感韶光”,“青犢”典出《后漢書》,喻兇殘敵軍;“白駒”取《莊子》意,嘆時光飛逝。尾聯(lián)“惱人最是催歸鳥,偏向人間噪夕陽”,以歸鳥反襯有家難歸之痛,夕陽意象更添幾分蒼涼。

  第二首則純?nèi)皇巧剿^唱:“寺號龍泉接海旁,萬峰盤疊石蒼蒼”,起筆便勾勒出山海相依的壯闊氣象。詩中“紅墻碧篁”的色彩對照,“云山花木”的空間層次,特別是“夕陽返照開圖畫”的光影魔術(shù),構(gòu)成一幅流動的青綠山水。更妙的是尾聯(lián)將視覺的“嵐光水光”升華為禪意的“無限”,暗合《壇經(jīng)》“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的頓悟境界。

  全詩嚴(yán)守平水韻七陽韻部,“旁”“蒼”“篁”“香”“光”等韻腳綿長悠遠,中二聯(lián)“重重綠葉垂青幌,隱隱紅墻露碧篁”“三面云山增景色,四時花木放天香”對仗精工,展現(xiàn)出深厚的古典詩詞功底。

  這些詩句不僅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更是珍貴的歷史見證。從詩文內(nèi)容推測,曾文若應(yīng)是抗日部隊的文化教員或參謀人員。他隨部隊轉(zhuǎn)戰(zhàn)于平海、鹽洲、多祝、平山、安墩、龍崗、沙灣和布吉等地區(qū)。詩集中的《多祝至平山舟中詠》《安墩至多祝舟中作》《水口途次苦熱遇雨》等作品,這些詩作構(gòu)成了一部韻文體的抗日行軍圖,而龍泉寺正是這幅畫卷中最富靈性的坐標(biāo)。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仿佛看見年輕的抗日志士在經(jīng)堂檐下磨墨賦詩,將家國之思融入晨鐘暮鼓,讓梵唄與戰(zhàn)歌在歷史的天宇中共振。

  東進指揮部的戰(zhàn)略傳奇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為適應(yīng)新形勢,1945年9月中旬,東江縱隊根據(jù)中共廣東區(qū)委部署,在龍泉寺成立東進指揮部,由盧偉良任指揮員,張持平任政治委員,黃布任參謀長,李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四團、第五團、第六支隊和獨立第六大隊,負(fù)責(zé)分區(qū)指揮。

  部隊以連為單位活動于龍泉寺周邊地區(qū)。1945年11月中旬起,國民黨軍在地主武裝配合下,以“分進合擊”等戰(zhàn)術(shù)掃蕩稔平半島。東江縱隊司令部提出“確保稔平”口號。戰(zhàn)斗前夕,司令員曾生親臨平海指揮部召開會議,部署作戰(zhàn)方案,決定分兵:盧偉良、李征率第四團第一營、第五團第二營和獨立第六大隊組成先遣隊挺進海陸豐等地開辟新區(qū);張持平、黃布、葉基等率第五團第一營、第三營、第四團第三營及七支隊曾城大隊防守稔平半島。

  12月15日,國民黨軍進攻扼守鐵涌王爺徑的第五團賴祥營。賴祥部英勇阻擊,但因力量懸殊,激戰(zhàn)后撤至紅淡,鐘生排長等30多人犧牲。國民黨軍隨后以兩個團兵力包圍賴祥及曾城大隊。激戰(zhàn)整日后,賴祥、曾城部退守老鴉山后礦山。國民黨軍渡海尾追,曾城負(fù)傷指揮楊宏生中隊突圍,傷亡20余人。同日,葉基指揮迫擊炮班轟擊八丘田敵軍。曾城大隊排除側(cè)翼威脅后迂回觀音徑,葉基率賴祥營撤離。當(dāng)晚,指揮部、賴祥營、曾城大隊撤至暗街。國民黨軍追至平海。七支隊決定留曾城大隊堅持游擊,主力向霞涌撤退。

  次日,國民黨軍進攻暗街,彭靈連阻擊后撤出。七支隊主力已從大澳登船出海。第三天晨,主力在霞涌登陸,遭駐淡水、白花之?dāng)扯嗦愤M攻。七支隊在楊梅嶂等地阻擊,戰(zhàn)至黃昏。后又與敵加強營在鐵爐嶂激戰(zhàn)。鑒于形勢險惡,七支隊決定分散活動保存實力。東進指揮部則率四團、五團主力東進開辟新區(qū)。葉基、鄧秀芳率留下的部分隊伍在稔平等地活動。

  稔平半島保衛(wèi)戰(zhàn)歷時一個多月,打擊了敵人,牽制其一個師兵力,減輕了江南部隊壓力,保衛(wèi)了在大鵬半島的區(qū)黨委和縱隊機關(guān)安全。1946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后,東進指揮部撤銷。

  龍泉寺,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古剎,其建筑遺跡、高僧傳奇、不朽詩篇和革命印記,共同構(gòu)成了平海古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

 。ㄍ魸崳

編輯:任己章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