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
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shù)據(jù)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
東江品牌聯(lián)盟 粵港澳大灣區(qū)主流媒體聯(lián)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wǎng)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yè)印務公司 報業(yè)發(fā)行公司 新文創(chuàng)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nóng)產(chǎn)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
演播廳 會議室
原標題:
被蘇東坡寄予厚望的東新橋
潤澤遺千載 一橋連兩城
對于老一輩惠州人來說,再沒有一座橋比東新橋更具有歷史意義。除與大文豪蘇東坡息息相關,東新橋還決定著惠州古城的格局:橋的東面叫橋東,橋的西面叫橋西。
惠州古城格局向來以“一街挑兩城”著稱,其實在古人眼里,“一橋連兩城”才是最為直觀的第一印象。如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送梁言公之惠州》:“秋水明諸壑,官橋帶兩城!鼻宕虼蟪伞痘葜荨吩娋洌骸笆袠蜻B百艇,水驛夾雙城。”又如黃釗《八月十四夜舟抵惠州登合江樓拜坡仙像作》詩句:“雙城斷要脊,玉帶橋聯(lián)虹。”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來到惠州,對惠城的第一印象是“兩城夾峙江之頭,兩城交通浮橋由”。
古東新橋(資料圖片)。
古代的惠州府城和縣城,被西枝江相隔,入宋后兩城交通只能靠一座浮橋連接。據(jù)《嶺南科學技術史》記載,宋代廣東省內(nèi)建造的橋梁,一是用巖石砌成的石橋,二是用木為墩支撐的木橋,三是用舟船貫聯(lián)的浮橋。在惠州,北宋時期由一道一僧主持興建的東新浮橋和西新木橋,構(gòu)思之新穎,用料之講究,技術之成熟,堪稱廣東橋梁史上的代表作。特別是東新浮橋,宋代粵東江河上此橋為最早,比潮州南宋所造湘子橋早七十多年。
東新橋是東坡寓惠期間促成的一件重要的民生實事。在此之前,兩城之間的浮橋多廢壞,人們往返兩城只能靠小船渡江,經(jīng)常淹死人。要為惠州百姓修建一座穩(wěn)固的浮橋,成了東坡的心頭大事之一。然而,東坡作為安置惠州的謫宦,手中并無實權(quán)實施修橋大計,直至東坡的表兄程正輔于宋紹圣元年(1094)末到任廣南東路提刑,修橋之事才迎來轉(zhuǎn)機。
宋紹圣二年(1095)三月,程正輔首次“東按”惠州,此行不僅讓東坡從破敗的嘉祐寺遷回了合江樓,兩人還同游了博羅香積寺,又與惠州太守詹范、羅浮山道士鄧守安等一起商議籌建東新橋。次年五月,東坡致信程正輔“老兄留意浮橋事,公私蒙利……若蒙支與,則鄧道士者可以力募緣成之矣!嚲瞎埽涔け貓跃靡病,力推鄧守安主持修橋之事。得到程正輔的支持后,東坡即邀請鄧守安來惠商議。兩個月后又致信程正輔:“本州近申乞支阜民監(jiān)糞土錢用修橋,……此橋不成,公私皆病,敢望留意!蓖碌谌沃滦耪埑陶o“示諭修橋事”,對此事緊追不舍,并強調(diào)修橋經(jīng)費“若減省即做不成”。修橋經(jīng)費不足,東坡就捐犀帶助之。在東坡寓惠期間的書信之中,與修橋事相關的竟有十余封之多,可見東坡對修建東新橋的執(zhí)著態(tài)度。
宋紹圣三年(1096)六月,頗費周折的東新橋、西新橋終于建成,東坡大為欣喜,特為作《兩橋詩》,其中《東新橋》曰:
群鯨貫鐵索,背負橫空霓。首搖翻雪江,尾插崩云溪。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轆轤卷巨綆,青蛟掛長堤。奔舟免狂觸,脫筏防撞擠。一橋何足云,歡傳廣東西。父老有不識,喜笑爭攀躋。魚龍亦驚逃,雷雹生馬蹄。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奸民食此險,出沒如鳧鷖。似賣失船壺,如去登樓梯。不知百年來,幾人隕沙泥。豈知濤瀾上,安若堂與閨。往來無晨夜,醉病休扶攜。使君飲我言,妙割無牛雞。不云二子勞,嘆我捐腰犀。
自注:二子造橋,余嘗助施犀帶。我亦壽使君,一言聽扶藜。常當修未壞,勿使后噬臍。
這座東新橋是由木船架板的鐵索浮橋。在《兩橋詩》引序中,東坡說到東新橋時曰:“惠州之東,江溪合流。有橋多廢壞,以小舟渡。羅浮道士鄧守安始作浮橋,以四十舟為二十舫,鐵鎖石碇,隨水漲落,榜曰東新橋!庇纱丝芍,東新浮橋由四十艘木船用鐵索聯(lián)系,上架木排板行人。浮橋中部用一活動的吊板,留開一個閘口,每天定時把吊板吊起開閘讓過往船只通過,浮橋隨江面水位升降。蘇軾《東新橋》詩云“群鯨貫鐵索,背負橫空霓”,形象地展現(xiàn)出雨后江上浮橋的奇觀。
東新浮橋建成后,成為惠州府縣兩城唯一的交通要道,歷代修葺不廢。直至1938年,沿用了800多年的浮橋才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的現(xiàn)代橋梁。這座被東坡寄予了厚望的橋梁,在惠州百姓的悉心照料下,雖歷盡近千年滄桑,卻一直保持通行,維系著兩城百姓的生計,見證著古城的更迭與變遷。
惠州日報記者嚴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