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
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據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
東江品牌聯盟 粵港澳大灣區(qū)主流媒體聯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yè)印務公司 報業(yè)發(fā)行公司 新文創(chuàng)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
演播廳 會議室
原標題:
老字號月餅的四代傳承之路
益生月餅為仍圖月餅最早字號,成為不少當地人的童年記憶
桂花香,月餅圓,微涼中秋興味長。今年中秋假期,琳瑯滿目的各式月餅和禮盒包裝,陳列在惠城區(qū)汝湖鎮(zhèn)仍圖圩各個月餅店。說起仍圖月餅,汝湖、橫瀝、水口、泰美等地居民并不陌生,這是他們一年一度的鄉(xiāng)土味道。據了解,仍圖月餅最早的字號,要從益生月餅說起,如今走過四代人的傳承之路……
陳文忠和母親謝彩濃,兩代月餅人。
第一代
廣州學餅藝,創(chuàng)立本土牌
益生月餅創(chuàng)始人陳水生20世紀初期生于一個做餅世家,其父母是“餅販子”,自做雜餅、糕點、芝麻糖等,用籮筐挑著下鄉(xiāng)販賣。陳水生小時候經常跟隨父母走街串巷,餓的時候直接拿雜餅來吃,經常吃得一嘴都是雜餅的碎屑……
多年后,回憶起爺爺陳水生的生平,已屆知天命之年的陳文忠依然感慨萬千。陳水生長大后,沒有繼續(xù)他父母的“餅販子”工作,后來,陳水生有機會到廣州一家酒樓學做點心,勤快好學的他還學會了廣式月餅生產的整套流程,掌握了叉燒、豆沙、蓮蓉和五仁月餅樣式的制作。陳文忠說,在仍圖傳承了40多年的月餅樣式,就是源自這一次去廣州取經。
學成回鄉(xiāng)后,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陳水生碰巧進入仍圖供銷社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賦閑在老家仍中村的陳水生,不甘心一手好手藝失傳,帶著后輩開始做雜餅和月餅。月餅印上“益生月餅”,寓意生生不息,仍圖第一家月餅店誕生了!耙嫔嘛灐钡陌b紙把月餅卷起來,四個月餅包扎為一筒,成為不少仍圖人的童年記憶。
沒過多久,恰逢改革開放,陳水生承包了仍圖圩“瀛圖茶樓”。平時做茶樓生意,進入七八月份就主營月餅。這一做就做了10年的月餅生意,在仍圖廣為人知。
老字號益生月餅,多年來堅持手工,對原材料把控也非常嚴格,選用優(yōu)質原材料。
第二代
開摩托下鄉(xiāng)推銷,由批發(fā)轉零售
到了1989年,陳水生的兒媳婦謝彩濃開始繼承家里的月餅和雜餅制作技藝。謝彩濃接手后,為了擴大銷量,還請人開摩托車取代挑籮筐的方式下鄉(xiāng)賣雜餅和月餅。謝彩濃很重視月餅餡的真材實料,“為了保證最好的原材料,哪怕貴一點也沒關系,目前的供應商已經合作了20多年!
“以前益生月餅僅僅是瀛圖茶樓的一個兼營業(yè)務!钡搅1997年,仍圖的月餅店已多達七八家。為了突出益生月餅的品牌,謝彩濃將“瀛圖茶樓”改名為“益生酒樓”,雜餅的業(yè)務也放棄了。同時,謝彩濃還放棄了招批發(fā)商的經營方式,只做零售,讓客人買月餅時認準“益生酒樓”的月餅。
謝彩濃制作月餅數十年,如今“退居二線”,讓兒孫去制作經營家業(yè)。
第三代第四代
學習新技藝新樣式留住家鄉(xiāng)味道
陳文忠小時候看著母親謝彩濃做月餅,稱料、搓皮、包餡、印字、烤餅,幾乎每個程序都看在眼里。到了2008年,他開始全面接手“益生酒樓”的經營,負責“益生月餅”的生產和業(yè)務,走上益生月餅的傳承之路。
陳文忠堅守老一輩的月餅經營理念,純手工制作,且保證質量,定價也親民,受到了本地人和當地公司、工廠的歡迎。
陳文忠表示,益生月餅的口味盡量迎合大眾,靠童年的老味道、老記憶,讓顧客們對益生這個老字號念念不忘。
陳文忠的女兒每年到了暑假期間,也幫忙制作月餅。她剛大學畢業(yè),立志成為“益生月餅”第四代傳人。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她思路更加開闊,也有自己的想法,“準備到外面學習月餅的新技藝、新樣式,融入祖輩的傳統(tǒng)手法,讓益生這個老招牌煥發(fā)青春。”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曾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