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早實施“廣東省世界銀行貸款農業(yè)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以下簡稱“惠陽世行項目”)之一的縣(區(qū)),惠陽以IC卡補貼方式,引導鼓勵農戶購買高效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7年來,惠陽世行項目累計實施面積約21.7萬畝次,惠及農戶5036戶,廣大農戶的觀念得到轉變,越來越多農戶主動使用項目推薦的配方肥和生物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達到了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這是記者日前從惠陽區(qū)世行項目2020年度鎮(zhèn)村績效考核專家評審會上了解到的。
惠陽世行項目時常邀請專家教授,在田間地頭向農戶講解科學種植方法。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李冬嫻 攝
從水稻單一品種增加到多個品種擴大受益面積
2014年,惠陽區(qū)成為世行項目試點縣(區(qū))之一。從最開始在平潭試點,逐步推廣到良井、永湖、鎮(zhèn)隆、沙田等鄉(xiāng)鎮(zhèn),共46村42個合作社。
最初,惠陽世行項目的補貼作物僅限于水稻,但這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受惠農戶很少。惠陽利用5個多月時間制訂了詳細方案,與世行項目方進行多次溝通,爭取到了支持,享受補貼的作物從水稻擴大到甜玉米、蔬菜等,之后又擴大至荔枝、紅蔥、淮山等特色作物,受益面大大增加。
惠陽鼓勵農民科學種植,減少化肥用量,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噴藥次數,同時讓農作物保持原來的產量,以減少投入增加效益。參加世行項目的農戶購買指定的化肥、農藥等可享受補貼。
2019年起,參與項目的農戶不再享受購買化肥、農藥、噴霧器的補貼,但各個村的技術助理仍繼續(xù)做好相關培訓工作,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養(yǎng)成了科學種植習慣的農戶,即使沒有了補貼,大多數農戶也在購買項目推薦的化肥、農藥、噴霧器,世行項目實施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
以水稻為例,自項目實施以來,惠陽水稻每畝施肥量減少5~10公斤,噴灑農藥減少1次,總體產量與項目實施之前基本持平。平潭鎮(zhèn)張新村村民張雄佳說,他每年種植五六畝耕地,水稻和紅蔥兩種作物進行輪作。其中,水稻采用了世行項目推薦的科學種植方法,每造水稻每畝肥料、農藥錢可以省100多元,產量增加了三四十公斤,增收100多元,每畝水稻可節(jié)支增收300元。
補貼一千多萬元,惠及農戶超5000戶
據悉,惠陽是全省最早實施世行項目的6個試點縣(區(qū))之一,是全省參加項目作物種類最多、參與模式最多和實施單位組成最復雜的試點縣(區(qū))。2014年,當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項目技術模式在惠陽推廣時,絕大部分農戶存有疑慮,不愿意嘗試。在惠陽世行辦工作人員、鎮(zhèn)村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農戶的觀念慢慢得以轉變,從一開始不相信到在自家田進行嘗試,到熟悉掌握、全面普及,經歷了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轉變。
翟麗群是紅光村種植大戶,主要種植水稻、甜玉米、紅薯等作物。她是惠陽最早參與世行項目的農戶之一。剛開始,她對世行項目所推薦的科學種植方法有所懷疑:減少肥料和農藥施放,作物會不會減產?
在按照世行項目推薦的方法進行種植后,結果并沒有減產,而肥料和農藥的投入卻減少了。比如原來每畝紅薯施放50公斤肥料,現在用40公斤就夠了,噴農藥也由以前的3次減少至2次!耙郧罢J為放少了肥料會減產,現在不這樣認為了,科學施肥用藥和管理才是產量的保證。”翟麗群說。
7年來,惠陽世行項目累計實施面積約21.7萬畝次,惠及農戶5036戶。這不僅讓農民環(huán)保意識和種植水平得到提高,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也得到了減少,項目區(qū)基本沒有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實現了農業(yè)面源污染減少和農業(yè)生產效益提高。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共推廣應用配方肥6216.1噸,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90.82萬包/(瓶),推廣高效電動噴霧器5035臺,涉及補貼額1153.7萬元。
惠陽世行辦在全省年度考核中連續(xù)5年獲得優(yōu)秀等次。在實施方案編制、宣傳示范推廣等方面,惠陽也是全省其他縣區(qū)項目實施參考的范本。廣東省農業(yè)面源污染治理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胡學應說,如今項目已經結束,農戶科學種植的理念已經扎根,惠陽農業(y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也培養(yǎng)了一批農村技術人才,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李冬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