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之好交游,在北宋士大夫中可以說是其名最著、有口皆碑。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就說過:“子瞻雖才行高世,而遇人溫厚,有片善可取者,輒與之傾盡城府,論辯酬唱,間以談謔,以是尤為士大夫所愛。”他的這種待人以誠,見善心喜,好結交、重友情的品性,直至寓居惠州,依然沒有改變。蘇轍說東坡在惠州“人無賢愚,...
“梁化”是惠州的“乳名”。南朝設立的梁化郡,成為惠州城市建設史的分水嶺,也標志著惠州正式成為一座城。惠州遂有“梁化舊邦”之稱謂。
在惠州大橋頭不遠處,東江與西湖之間,一座名為“梌山”的小山丘聳立,被譽為惠州“城脈原點”。山上綠樹掩映,環(huán)境清幽,明代古城墻、野吏亭、東坡品荔雕塑、中山紀念堂、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等景點“濟濟一山”,與對岸江北的高樓大廈展開“古今對話”。
古城是會呼吸的歷史,也是時代的見證者。登上朝京門城樓,看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再回望旖旎西湖萬千氣象,你會發(fā)現,穿越歷史煙云的惠州古城,雖換了容顏,但詩意依舊,延續(xù)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記憶。
相傳墨園陳氏的祖先是清初文狀元,原籍福建,人稱陳舉人,和當地的武狀元發(fā)生糾紛,在康熙年間舉家遷居至橫瀝墨園村,距今約300年。
9月21日20點,在惠州市文化藝術中心一樓演奏廳,古琴曲《平沙落雁》在惠州青年琴者楊烜指間響起,悠揚的琴聲營造出廣闊高遠的意境,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秋高氣爽的天地之間。“鶴鳴九皋”楊烜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就此拉開序幕。
我們探訪惠州大地尋找文明之源,充滿敬畏且屢有驚喜。從整潔明亮的博物館到荒草掩映的古窯場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葫蘆嶺貝丘遺址公園到銀崗窯遺址,每到一處都被深深震撼,那些埋藏千年的陶器哪怕爛為陶片,也能讓人過目不忘。隨地撿起其中一片,感覺收到了歷史的“信物”,兩千多年前的生活場景無聲呈現,鐫刻文明...
嶺南是中國最早發(fā)現使用陶器的地區(qū)之一,也是中國陶瓷文化最早發(fā)源地之一;葜輨t是嶺南陶器的發(fā)源地之一,從近年發(fā)現的博羅梅花墩窯、銀崗窯、惠城瓦窯嶺等先秦遺址來看,東江流域先秦窯址和陶片分布廣泛,且形成頗具規(guī)模的先秦龍窯群,并發(fā)現大量精美的原始瓷器。這些窯址薪火興旺的時間刻度,正是春秋時期典籍中記載...
惠州博物館“東江流域的文明”展廳縛婁之謎單元,一個高逾70厘米,口徑57.8厘米、最大腹徑達65.4厘米的修復陶甕陳放展廳中央,異常顯眼。
非遺漆扇DIY、非遺魚燈巡游、非遺美食文化節(jié)……中秋國慶佳節(jié)臨近,記者走訪發(fā)現,從9月15日-10月8日,市區(qū)多家商場紛紛推出“國潮”體驗活動,解鎖越來越多的消費新場景,精彩紛呈的“非遺”體驗“菜單”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打卡”消費,帶旺“雙節(jié)”人氣。